close
從前我就決定好離開時要放得音樂了。我同M君說:就放一首抒情調<Aria>就好了,靜靜地,謝謝大家陪我聽一段柔和優美的樂曲就好好說再見了,既不囉唆又乾脆。我最不喜歡勞師動眾,尤其又茲認為是個無足輕重的人,輕輕地來;輕輕地走。而郭德堡變奏曲最適合不過了,抒情調:一切的開端一切的結束。很輕柔的,要小聲噢,因為要走了要悄悄的啊。
版本選擇,我最鍾愛顧爾德了。他演奏過兩個版本1955和1981,目前都可以在SONY的唱片中找到。55的版本是用他最愛的史坦威鋼琴,展現的是他精湛的琴藝、高超的技巧,驚人的速度只花了三十八分鐘痛快淋漓的演出。他有個奇怪的癖好:同樣的曲子決不錄上兩回,但是,郭德堡變奏曲是他唯一的例外,81年他重錄了一份用得是救急的三葉(Yamaha)鋼琴,地點選在旅館,把房間貼貼捕捕就成了錄音室。我更愛後者,這時候顧爾德在乎的是音樂的本身,聲部之間的對話,結構,體現著巴洛克的美學,是的,由音樂展現的完全抽像的美學。整首曲子顯露出他是經過非常深沉得思考的,充分展現了他了解的巴哈,有著濃厚的非常個人主義式的哲學,而那這哲學似乎只能從他的演奏中領略,無法用文字表達。他的巴哈不管是從哪裡聽到,即便是電台放送的,只要一聽到就可以十分肯定的說:這是顧爾德演奏的噢。
看著Youtube上的影像,見著他十分憐惜的演奏著鋼琴,投入而忘情的觸摸著琴鍵,有時輕撫有時強按,不論哪一種鋼琴都用美妙的旋律回應著。他嘴裡喃喃的說著、唱著,而在他四周的空氣跟我們所處的世界完全不一樣,顧爾德已經完全沉浸在他的音樂中了。看著音符從他的指尖流露出來是那麼的輕鬆,自在而流暢。整首曲子從一個變奏到下一個變奏,顧爾得考慮的是一個整體,對於速度的選擇,斷句的詮釋,反覆記號的捨棄,完完全全跟別人不同,精闢而獨到。別人說:三句對稱,平滑而柔順。他說:錯了錯了,這邊要斷開,那個速度要放慢,至於這個要這樣噢......當我看到樂譜時驚呼他的理解是多麼特別,簡直就像要從戰爭與和平中讀出另一本小說,或許巴哈在世也會同意,甚至喜歡他的演奏,畢竟巴哈先生也是一個古怪犀利而內心溫柔的人哪。
至於陳必先版本感覺不同,我知道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在我看來卻是很有水份,有著東方哲學味道的詮釋。她軟化了某些聲部,犧牲了如珍珠般的結構,我想在她的眼中看到的郭德堡變奏曲是幅中國水墨畫,要的是水分的流動,輕巧而晶瑩的。她的<抒情調>段落我是十分喜歡的,有別於顧的深邃。但是在其他的段落裡,她的看法一來削弱了音樂的結構,許多聲部變得模糊難解,不若顧爾德的清晰悠然;二來破壞了巴哈優雅的賦格形式,使得巴哈的曲子硬是穿上了莫札特的外套,她會挑出一個聲部作為主旋律而其餘的則為伴奏,但是在巴哈的眼中,每個聲部應該是地位相同,或是分庭抗禮或是卡農或是鏡像對稱(這真的是很數學化的趣味)變化著華麗而豐富的色彩。陳必先的渲染降低了彩度增加了水分,這樣是否合宜應屬見仁見智了,不過假如要符合本曲的傳說:一首安詳的床邊搖籃曲,或許陳的演奏是十分合適的。
究竟這首曲子適合如睡嗎?有人說顧爾德先生的演奏要不然這麼快,要不然這麼深邃叫人難以入眠。而我對睡眠的考察則是,只要是安定穩定的聲調就能讓人慢慢入神、熟睡。話說以前考大學聯考的時候失眠的厲害,神經非常緊繃,那個時候每日都是以這一首<變奏曲>伴我入睡的,的確有效噢。現在我試過的曲目有<平均律第二卷>、<前奏曲與賦格>、<郭德堡變奏曲>、<大提琴無伴奏六首>、<俞老師單字教學>。等等,前面都還說得過去,最後這一個......的確令人錯愕。一方面是因為我現在英文已經陷入苦戰狀態,只好效法鬼塚老師展開必勝之睡眠學習計畫;另一方面我非常著迷<流言終結者>,這回終於得以親自上陣試試看:是否真有睡眠學習這回事?才試了幾天而已,效果不詳,不過每次都睡得非常沉是真的,比較好玩的體驗則是,有時候似睡飛睡時會朦朧的聽到教學,但又不是真的清醒真的是睡眠狀態沒錯。至於清醒的時候是否可以叫出這些記憶?請各位拭目以待吧,最差的結果不過是變成餐桌上的趣談一則,無傷大雅。So Gimi, what's our conclusion? "Totally busted......" Maybe.
<變奏曲>我聽的版本不多,有些則是從電台上聽來的,像是大鍵琴的演奏,或是爵士改編或是管絃樂改編之類的都沒有完整的聽過或是擁有唱片。總之,不管哪一種演奏,雖然我最鍾愛的還是鋼琴獨奏,但是對於巴哈曲目的包容性讓人驚訝,就算他本人聽到最多也只是笑笑吧,看到自己的曲子可以展現這麼多種不同的風貌,巴哈先生說不定正在得意的偷笑呢。
* * *
[Tube]
played by Glenn Gould
[Goldberg Variation 1-7 ]
[Goldberg Variation 8-14]
[Goldberg Variation 26-30]
版本選擇,我最鍾愛顧爾德了。他演奏過兩個版本1955和1981,目前都可以在SONY的唱片中找到。55的版本是用他最愛的史坦威鋼琴,展現的是他精湛的琴藝、高超的技巧,驚人的速度只花了三十八分鐘痛快淋漓的演出。他有個奇怪的癖好:同樣的曲子決不錄上兩回,但是,郭德堡變奏曲是他唯一的例外,81年他重錄了一份用得是救急的三葉(Yamaha)鋼琴,地點選在旅館,把房間貼貼捕捕就成了錄音室。我更愛後者,這時候顧爾德在乎的是音樂的本身,聲部之間的對話,結構,體現著巴洛克的美學,是的,由音樂展現的完全抽像的美學。整首曲子顯露出他是經過非常深沉得思考的,充分展現了他了解的巴哈,有著濃厚的非常個人主義式的哲學,而那這哲學似乎只能從他的演奏中領略,無法用文字表達。他的巴哈不管是從哪裡聽到,即便是電台放送的,只要一聽到就可以十分肯定的說:這是顧爾德演奏的噢。
看著Youtube上的影像,見著他十分憐惜的演奏著鋼琴,投入而忘情的觸摸著琴鍵,有時輕撫有時強按,不論哪一種鋼琴都用美妙的旋律回應著。他嘴裡喃喃的說著、唱著,而在他四周的空氣跟我們所處的世界完全不一樣,顧爾德已經完全沉浸在他的音樂中了。看著音符從他的指尖流露出來是那麼的輕鬆,自在而流暢。整首曲子從一個變奏到下一個變奏,顧爾得考慮的是一個整體,對於速度的選擇,斷句的詮釋,反覆記號的捨棄,完完全全跟別人不同,精闢而獨到。別人說:三句對稱,平滑而柔順。他說:錯了錯了,這邊要斷開,那個速度要放慢,至於這個要這樣噢......當我看到樂譜時驚呼他的理解是多麼特別,簡直就像要從戰爭與和平中讀出另一本小說,或許巴哈在世也會同意,甚至喜歡他的演奏,畢竟巴哈先生也是一個古怪犀利而內心溫柔的人哪。
至於陳必先版本感覺不同,我知道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在我看來卻是很有水份,有著東方哲學味道的詮釋。她軟化了某些聲部,犧牲了如珍珠般的結構,我想在她的眼中看到的郭德堡變奏曲是幅中國水墨畫,要的是水分的流動,輕巧而晶瑩的。她的<抒情調>段落我是十分喜歡的,有別於顧的深邃。但是在其他的段落裡,她的看法一來削弱了音樂的結構,許多聲部變得模糊難解,不若顧爾德的清晰悠然;二來破壞了巴哈優雅的賦格形式,使得巴哈的曲子硬是穿上了莫札特的外套,她會挑出一個聲部作為主旋律而其餘的則為伴奏,但是在巴哈的眼中,每個聲部應該是地位相同,或是分庭抗禮或是卡農或是鏡像對稱(這真的是很數學化的趣味)變化著華麗而豐富的色彩。陳必先的渲染降低了彩度增加了水分,這樣是否合宜應屬見仁見智了,不過假如要符合本曲的傳說:一首安詳的床邊搖籃曲,或許陳的演奏是十分合適的。
究竟這首曲子適合如睡嗎?有人說顧爾德先生的演奏要不然這麼快,要不然這麼深邃叫人難以入眠。而我對睡眠的考察則是,只要是安定穩定的聲調就能讓人慢慢入神、熟睡。話說以前考大學聯考的時候失眠的厲害,神經非常緊繃,那個時候每日都是以這一首<變奏曲>伴我入睡的,的確有效噢。現在我試過的曲目有<平均律第二卷>、<前奏曲與賦格>、<郭德堡變奏曲>、<大提琴無伴奏六首>、<俞老師單字教學>。等等,前面都還說得過去,最後這一個......的確令人錯愕。一方面是因為我現在英文已經陷入苦戰狀態,只好效法鬼塚老師展開必勝之睡眠學習計畫;另一方面我非常著迷<流言終結者>,這回終於得以親自上陣試試看:是否真有睡眠學習這回事?才試了幾天而已,效果不詳,不過每次都睡得非常沉是真的,比較好玩的體驗則是,有時候似睡飛睡時會朦朧的聽到教學,但又不是真的清醒真的是睡眠狀態沒錯。至於清醒的時候是否可以叫出這些記憶?請各位拭目以待吧,最差的結果不過是變成餐桌上的趣談一則,無傷大雅。So Gimi, what's our conclusion? "Totally busted......" Maybe.
<變奏曲>我聽的版本不多,有些則是從電台上聽來的,像是大鍵琴的演奏,或是爵士改編或是管絃樂改編之類的都沒有完整的聽過或是擁有唱片。總之,不管哪一種演奏,雖然我最鍾愛的還是鋼琴獨奏,但是對於巴哈曲目的包容性讓人驚訝,就算他本人聽到最多也只是笑笑吧,看到自己的曲子可以展現這麼多種不同的風貌,巴哈先生說不定正在得意的偷笑呢。
* * *
[Tube]
played by Glenn Gould
[Goldberg Variation 1-7 ]
[Goldberg Variation 8-14]
[Goldberg Variation 26-30]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